2011年4月10日

年輕人到底喜不喜歡 Second Life?

剛剛在看 New World Notes,覺得有幾篇在探討 Second Life 居民結構的文章,內容挺有意思的。首先,由一則「有多少 Second Life 居民是 20 歲世代?? 在 2008 年,他們約占用戶基礎的百分之四十。」開始(不過這當然不是按時間序)。這個問題在我開始進入 Second Life 就很想知道不過因為Second Life 在台灣並沒有入口,因此很難取得較詳細的調查數據。以到目前為止的概念來看,台灣居民主要以 24-29 歲區段是為大宗(*註一),大致上也符合該篇文章所言的年齡分布狀態(*註二)

只是隨著時間演變,虛擬世界也出現人口老化的現象。對,虛擬世界跟真實世界也有一點相似的地方,就是組成的人口結構。在概念上,因為虛擬世界的組成年齡層會較真實世界低,因此會相對較豐富、活潑與充滿變化。只是當新居民的成長趨緩,就會漸漸產生老化的現象。不同於現實世界是因為勞動力不足,虛擬世界沒這種煩惱,但老化依舊會反應在某種內容的穩定與缺乏變化上,這將會更難吸引到年輕居民的參與。這當然也可以看出林登近來頻頻以角色扮演、吸血鬼主題作為號召,目的在期望透過這些方式吸引年輕族群參與。

由於現實世界的主控權目前仍是掌握在戰後嬰兒潮世代的人手上,所以 X 世代轉戰虛擬世界,這一點我並不覺得意外。這篇「Second Life 根本是以 X 世代經驗為中心嗎?」就是在探討這個現象(*註三)。我同意這個現象,畢竟如果網路及虛擬世界這些東西,對大多數的戰後嬰兒潮世代來說,是一個較難進入的禁地,也才能有空間可以發展。因此許多 X 世代的人,特別是教育工作者,會希望利用所熟悉的網路及虛擬世界來進行教育。只是,若以教育目的去思考使用者,就不免會發現他們對虛擬世界的參與,是帶有一點抗拒的。這篇「教育者說:別再問為什麼 20 歲世代的人不喜歡虛擬世界-該問的是,為何有少部分人會喜歡」就是描述這種情形。而探究其原因居然是代溝。他的結論是,因為 X 世代大部分對操弄身份與定義現實是充滿著興趣,有種曖昧的模糊空間存在;而現在的年輕人想要的卻是清楚、透明的類別與真實姓名,這就是解釋為何 Facebook 會那麼快速成長。這和前者感興趣的價值觀衝突著,而如同 X 世代躲避戰後嬰兒潮世代掌控的領域,現在的年輕族群也想逃離這種以 X 世代思維架構起來的虛擬世界,只有少部分能自然融入。對想利用 Second Life 或是 Opensim 來作為平台的教育者來說,這真是不個好消息。

其實,如果你有注意到,林登不止一次釋出想仿效 Facebook,採用真實姓名這類的概念,只是目前 Second Life 中的大多數居民都不是很認同。我也聽過「就是因為想匿名身分過另外一種生活,你居然要我們使用真名,真是豈有此理!」這類的話。只是我很懷疑,現在對實名制浪潮的抗拒,到底能堅持多久。

---
註一:

這裡我當然是假設「是因為自己想進來玩」,而不是因為課業或是其他理由被逼來的。因為後者通常在目的達成後就會消失。

註二

如果你懶得點聯結的話,依據該份 2008 年的統計數據:
  • 13-17 歲,約占整體的 0.96%。
  • 18-24 歲,約占整體的 24.50%。
  • 25-34 歲,約占整體的 35.43%。
  • 35-44 歲,約占整體的 23.35%。
  • 45 歲以上,約占整體的 15.25%。
  • 不詳的,約占整體的 0.51%。

註三
東西方對 X 世代組成的年齡上,還是有一定的差異存在(相較於戰後嬰兒潮世代)。這邊國外是以 1961-1981 為 X 世代,也就是 50-70 年次。不過台灣通常所指的 X 世代,區間在 1961-1978 左右,有的甚至以 66 年次左右為分界,切出 Y 世代。當然,對現在所謂「90 後」的來說都老了,差那一兩年也就沒什麼好說的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